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美术馆奇妙夜:最会画胖子的拉美画家,在广州白鹅潭“重生”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2 09:56:00    

Transparency

“发福”的毕加索、长着人脸的猫、身体浑圆得像气球的老虎……哥伦比亚国宝级画家费尔南多·博特罗(Fernando Botero)创造的奇妙世界,来到了广州白鹅潭。

7月10日,由广东美术馆与费尔南多·博特罗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哥伦比亚狂想——博特罗艺术大展”正式启幕。

该展览是博特罗作品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呈现,汇集其艺术生涯中极具代表性的80余件作品,涵盖油画、雕塑和纸本等媒介,多角度呈现这位世界级艺术大师打造的视觉奇观。展览将持续至11月23日。

费尔南多·博特罗的创作因充满生命力的丰腴体积、饱和的色彩与深邃的叙事而独树一帜,形成了以他的姓氏命名的“博特罗风格”(Boterismo),不仅重塑了大众对形体美的感知,更成为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文化身份在世界艺坛的耀眼象征。

展览现场 羊城晚报记者 钟振彬 摄

扎根故土的日常诗意表达

不同于往常的“白盒子”,展厅里纯粹而明亮的牛油果绿、克莱因蓝、安可拉红背景墙,与费尔南多·博特罗画作的大胆配色相映衬。

“我父亲始终认为,夸张是一种艺术。他通过夸张来呈现物体的‘体积’,从而为观众带来愉悦感,让人们看到生活中美的一面。”费尔南多·博特罗的儿子费尔南多·博特罗·塞亚来到了展厅,他表示,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静物,其父亲都以丰盈的体态和光洁的质感呈现出“体积”的存在。这种“体积”不仅关乎美学,更承载着深重的人文精神。

展览现场 羊城晚报记者 钟振彬 摄

费尔南多·博特罗出生在哥伦比亚的麦德林小镇,他的艺术之根深扎于拉丁美洲的土地和记忆。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年时期的他一头扎进古典绘画的研习之中,以具象化表达植根于拉美沃土的日常诗意。在抽象艺术与观念艺术占据主流的西方现代主义浪潮下,他成为人们眼中特立独行的“反潮流者”。

展览第一板块名为“故土情结与日常的诗意”,展出的博特罗画作大多反映麦德林的市井生活以及拉美特有的民俗庆典。这些继承了风俗画及情景肖像传统的作品往往具有叙事性构图与鲜明色彩,仿佛是存在于博特罗脑海里的少时记忆,既亲切温柔,却也闪过一丝冷静的检视。

展览现场 羊城晚报记者 钟振彬 摄

作品《街道》描绘了拉丁美洲小镇上鳞次栉比的房屋和鹅卵石街道。画中人物被放置在田园诗般的街道背景下,他们散步、看报纸、聊天,叙述性地暗示了日常生活的节奏。

猫、狗、马等各种动物也出现在画面中,呈现充满活力的公共生活。博特罗在画中使用了透视法,将建筑物往后“移”到丘陵景观之后,为构图提供了深度,而柔和的光线让整个场景变得温暖朴实。

《街道》(THE STREET)布面油画188 X 132 CM 1988年

画的不是胖子而是美感

静物创作是每位艺术家在创作当中的经典主题。在第二板块“经典重塑与博特罗风格”中,相比起博特罗绘画中常见的热闹与喧嚣,经过“再创造”的静物画显得格外沉静。

“橘子是自然界里最简单的形状,却也是最难画的。”和达·芬奇沉迷于画鸡蛋不同,博特罗对橘子情有独钟。在《橘子》《阳台上的静物》等作品中,圆滚滚的橘子处于正方形的弯曲背景中央,观者感觉自己沉浸在球体内部,开始从内部体验这种球形体积带来的丰腴美感。

《橘子》(ORANGE)布面油画41 X 32 CM 2011年

色泽艳丽的热带水果、锋利洁白的刀叉、窗帘外显露出的远近景致……博特罗的静物画在继承门类传统以外,更通过强烈的体积感传递出地域风情,直指超越视觉表象的精神内核。

博特罗大受欢迎的作品中还包括一些以其个人风格“临摹”古典名作的作品,如此次展出的《委拉斯凯兹〈玛格丽特公主像〉再创作》《仿拉斐尔〈福尔纳里娜〉》等,不同于写实翻版,画中所有物体都被成倍放大,容易让观众联想到“肥胖”一词。

“我画的不是胖子,而是想通过现实题材来表达一种体积带来的美感。艺术是变形和夸大的,跟胖子没有关系。”博特罗曾在纪录片中指出,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只要拥有足够的想象力和想法,就必定会改变自然界的本来面貌,艺术创作就意味着变形。

《委拉斯凯兹〈玛格丽特公主像〉再创作》( After Velasquez) 布面油画 201 × 170cm 2005年

狂欢背后的现实况味

在博特罗的艺术世界中,嘉年华、斗牛与马戏团是三个具有高度象征性的题材。步入第三板块“现实剧场与永不落幕的喧嚣”,观众仿佛成为狂欢、热闹、释放的节庆仪式当中一员。

在拉丁美洲,嘉年华是一年一度最富生命力的节日,它融合了宗教仪式、民间传说、角色扮演与音乐舞蹈等元素。2016年到2017年期间,博特罗集中创作了该系列作品,他曾坦言,自己真正着迷的并非嘉年华的热闹表象,而是那背后的社会心理与人性复杂。

展览现场 羊城晚报记者 钟振彬 摄

在《嘉年华》画作中,三位人物身着色彩缤纷的外衣,其中右侧男性人物佩戴着猪脸形状的面具。博特罗通过颜色拼贴、以面具遮盖人脸的方式,表现出狂欢背后的克制和深意。

《嘉年华》(CARNIVAL)布面油画 134 x 87 CM 2016年

而在《主斗牛士》《斗牛士小队》《拖马仪式》等斗牛题材作品中,画面上身材魁梧的斗牛士、鲜红的布料以及倒下的马,更像是展现关于生命的“现实剧场”。

《主斗牛士》(MATADOR)布面油画 180.3 X 128.3 CM 2006年

同样富有象征意味的还有博特罗的马戏团系列作品,走近细看可以发现藏在热闹表象之下的微妙情绪反差——人物的脸上没有半点笑容,神情镇静乃至于略显呆滞。那是来自乡村马戏团转瞬即逝的欢乐背后的现实况味。

费尔南多·博特罗·塞亚告诉记者,2006年,他的父亲带着孙子们在墨西哥的一个村庄里观看马戏表演,被表演中复杂多变的色彩、高难度肢体动作所吸引。表演结束后,费尔南多·博特罗独自返回马戏团场地,跟杂技演员、柔术演员、配乐师、服装师对话,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

“马戏团里的丰富色彩让你根本不需要运用想象力,它们就在那里。”在博特罗看来,马戏团的演员们拥有诗一样的人生哲学,就像吉普赛人,漂泊而自由。

《马戏表演》(Circus Act) 布面油画 136 × 101cm 2008年

2023年,这位“最会画胖子”的艺术家在摩纳哥逝世,在另一个世界的他,或许还在创作着圆滚滚的作品。

据悉,费尔南多·博特罗曾在北京、上海、香港举办巡展,此次展览是其重点作品在大湾区的集中呈现,“有些作品第一次进入美术馆展出,希望费尔南多·博特罗的作品能够为广东观众送上夏日里的一丝清凉。”费尔南多·博特罗·塞亚说。

文|记者 梁善茵 朱绍杰 实习生 詹雯莉

策划:邓琼

统筹:朱绍杰

脚本:梁善茵 詹雯莉

拍摄:钟振彬

制作:方可茵 梁善茵 余梓涛

相关文章:

美术馆奇妙夜:最会画胖子的拉美画家,在广州白鹅潭“重生”了?07-12

藏在大学里的博物馆|看千年文化流转 寻非遗传承密码07-09

校地联动“融”起来 文化传承“暖”起来06-19

“六一”儿童节特别报道:发光吧!鹭岛少年05-31

艺术与时尚的碰撞!大学生设计作品走上T台05-21

莲花落里藏春秋 传承有道绽芳华05-20

这些表情包不能再随便用了!有人赔了5500元……05-18

冲上热搜!演员李现,紧急发声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