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千年城脉绽新彩 时代蓝图续华章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2 08:20:00    

《规划》明确了白云山等历史风貌区保护名录。

新旧融合的塱头村。

复涌后的荔枝湾涌。

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协同发展结构规划图。

永庆坊等街区的绣花微改造成为全国的示范案例。

近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本版简称《规划》)获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通过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以及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

此次《规划》由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牵头编制,是新时期广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顶层设计和纲领性文件。其中首次提炼了广州名城价值特色;增设“粤港澳大湾区共同保护和联动发展”章节,创新提出构建“两带一道”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网络体系等内容。

《规划》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将“老城市新活力”理念贯穿全篇;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将广州名城保护和发展对接国家战略,融入湾区发展;统筹保护利用传承,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平台。

撰文:李鹏程 穗规资宣

图片均由穗规资宣提供

遵循大历史观 以全球全国视野优化提炼

对标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规划》系统梳理广州在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与世界文明交流进程中的重要地位,结合历史文化保护理念和方法的演进新动态,优化提炼形成五大历史文化价值和六大名城特色,树立体现中华文明标识意义的价值载体。

其中,“五大历史文化价值”包括中国岭南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和对外交往门户;千年商都,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海陆交融,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的岭南文化中心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前哨阵地和民主革命策源地;中国近现代发展的先锋城市和改革开放排头兵。

“六大名城特色”包括山城田海、水脉交织的城镇格局;云山珠水、三塔锁江的营城环境;千年延续、文化层叠的古城格局;成行成市、骑楼石巷的商都风貌;岭南风情、中西相融的建筑风格;开放包容、活态传承的吉祥花城。

加强顶层设计 明确广州特色的保护对象

根据中央文件精神,《规划》结合广州实际,设置了历史风貌区、传统街巷、传统风貌建筑、古树名木及其后续资源、南粤古驿道、历史名园、海丝文化遗产、海防文化遗产等体现广州特色的保护对象。

其中规定的保护规划空间层次,从大到小依次为市域、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以及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规划》明确,历史城区面积20.39平方千米;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将延续传统生活氛围。

《规划》还提出,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构建以具有保护意义、承载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价值的城市、村镇的复合型、活态遗产为主体和依托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保护对象涵盖全域全要素有机整体。

此外,《规划》还明确了新河浦等26片历史文化街区、白云山等22片历史风貌区、余荫山房等10处广州市历史名园等保护名录。

区域协调发展 广州引领共建人文湾区

应对当前区域协调发展和城市群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规划》增设“粤港澳大湾区共同保护和联动发展”章节,提出构建“两带一道”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网络体系。具体包括,推动珠江文化带的共同保护与活力发展、推进海防文化带的协同保护与价值彰显、落实南粤古驿道的联动保护与特色发展。此过程将发挥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的引领作用,示范带动湾区城市协同合作,共同谋划城市联盟,弘扬岭南文化,提升湾区国际文化影响力,共建人文湾区。

同时,《规划》强化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构筑文化与生态共融的市域保护发展新格局,提出保护市域“山、水、城、村、田、海”的整体空间格局,构筑“一江一河一城九区”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总体结构。其中,“一江一河”是指依托珠江文化带和流溪河文化带,构筑市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空间结构;“一城九区”是指融合市域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形成中心城区以及九片资源密集的魅力景观区。

保护发展并进 促进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规划》强调保护与发展协同推进,在守好保护底线的基础上,探索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融合的实施机制,深化全生命周期的保护传承利用机制,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土地整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协同实施,促进千年名城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具体策略及举措例如,保护历史城区“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的山水环境和传统街巷特色风貌,提升城市功能,加强更新引导,持续推进环境品质提升;坚持小规模渐进式的微改造模式,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的保护更新和活化利用,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营造魅力文化空间;探索多元化路径,促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公共空间,补足配套设施短板,发挥特色文化资源的带动作用,促进生态农业、乡野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合理利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工业遗产等,作为发展城市新经济新产业、营造城市活力场所的优质空间载体等等。

■聚焦

以“保、治、用”彰显岭南文化风采

名城保护:

广州让历史文化

遗产“活”起来

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获省政府批复……不断完善的顶层设计,有效推动广州名城保护传承融入高质量发展大局。

突出地方特色,改善人居环境,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当前,广州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正以“绣花功夫”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彰显“最广州”“最岭南”“最世界”文化风采,推动千年古城焕发新活力。

构建全域保护体系

筑牢名城传承根基

随着《规划》出炉,广州将持续加强对特色资源的保护,彰显名城价值。广州的名城保护工作,正在形成涵盖市域自然山水格局、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传统街巷(含骑楼街)、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革命遗址、改革开放优秀建筑、历史名园、古树名木及其后续资源、南粤古驿道,与工业遗产、海上丝绸之路遗产、铁路遗产、农业文化遗产、水务遗产、海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文化遗产等的全域全要素有机整体。

广州还注重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有机融合,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在守好保护底线的基础上,探索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融合的实施机制,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项目获评全国城市更新“历史文化传承类”典型案例。

创新治理赋能发展

激活名城内生动力

法规制度持续完善,推动保护传承走上法治轨道。聚焦解决保护利用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广州修订实施名城保护条例、传统风貌建筑保护规定,出台文物活化利用等20余项政策法规,形成“1+1+5+N”的名城保护政策法规体系。

规划引领城市建设,让保护利用管理有章可循。广州编制了多类空间层次的保护规划;推进文物保护单位两线划定;完成基于风貌保护的广州市历史城区西北廊道城市设计。相关保护措施和要求已纳入城乡规划“一张图”管理。

保护机制不断健全,基本形成全市一盘棋的体系化保护格局。广州构建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保护联动机制和文物监管巡查网络;开展第四次文物普查;坚持名城年度体检评估。同时,坚持考古前置、历史文化遗产调查评估和预先保护制度,在广州动物园等地有重要考古发现。

数字赋能全流程保护,提升智慧名城管理水平。广州推动建立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街道立面的三维测绘档案。搭建名城保护“一张图”和“广州CIM+名城”平台。创新试点实现历史文化街区“自动航飞—AI识别—自动预警—人员处置—结果核查”的完整监测技术体系。

以用促保效果明显

彰显名城时代价值

广州在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绽放新魅力、赋予新动力方面,现已探索出多项宝贵经验。

入选国家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重点探索保护修缮、绿色改造、激励政策与数字应用;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等4个项目共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约5.1亿元;塱头乡村振兴项目亮相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向世界展现中国古村振兴“广州实践”;通过“三抓”(抓政策创新、抓项目实施、抓示范带动)推动精品项目落地实施;新开通广州地铁11号线成为全国首条非遗主题示范线……这些实践经验以用促保,让历史文化名城不仅停留在古时情怀里,更突显了时代价值。

名城保护归根到底还是要改善民生福祉。为此,广州以博物馆文化惠民,中山纪念堂坚持“边修缮边开放”,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等一批省、市文化新地标投入使用;“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质,493个老旧小区开工改造,惠及18.95万户家庭、60.64万人;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上线“花城红图”并获全国红色旅游新技术应用优秀案例等。

下一步,广州力争形成更多更好生动精品案例,推动名城保护传承工作再创崭新局面。

■关注

引入社会力量探索历史文化遗产

可持续发展新机制

穗创新推进“老城新生”伙伴计划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需要群策群力。《规划》在扩展名城保护参与度与影响力的举措中,特别提到了组织“老城新生”伙伴计划(下称“伙伴计划”)等公众参与活动。

伙伴计划自2022年组织实施,搭建政府、企业、设计机构、高校师生、民间组织和广大市民的开放合作、共建共享平台,探索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共同缔造的新机制新模式。

近年来,伙伴计划遴选出36个项目(20个实施项目和16个种子项目),促成6个项目实施见成效、10个项目处于实施阶段,推进2个项目方案深化、2个项目协同谋划培育。

具体实践中,伙伴计划探索出三大策略——

“全程陪伴”促进“政策沟通”。通过科学选项目、精准听诉求、主动破障碍、创新订政策四步路径,打通项目堵点,形成“伙伴需求—政策实验室—制度输出”闭环机制。

“双向奔赴”促动“资金融通”。市区合作提供资金支持;协助申报中央预算资金;以永庆坊等高质量设计吸引社会资本;联合银行研发“老屋贷”金融产品。

“共同缔造”促成“民心相通”。通过设计竞赛、社区营造等活动扩大参与;凝聚政府、企业、高校等8类主体带动全民共爱共保名城;近年来举办超过50场名城保护活动。

在伙伴计划中,政府服务定位为“园丁”,精心挑选“种子”,注重项目培育,而非“审批者”“设计师”角色,尽可能少地干预和管理,鼓励支持改革创新,让每个主体、团队、项目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目前,伙伴计划已取得丰硕成果。例如,通过引导鼓励青年设计师参与城市社区更新微改造,被团中央选入“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首批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清单”并向全国推广。

■专家观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

广州是保护理念方法探索和政策试点创新的前沿先锋。《规划》开拓创新,承担起统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站位国家视野,阐释中华文明传承中的广州价值,凝聚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共识;提升中心价值,深度融合城市更新,保护复兴有温度有活力的历史城区。未来的广州名城保护,要进一步谋划制度创新,发挥前沿优势,探索规划—建设—管理的名城保护工作范式;盘活历史文化资源,拓展公共文化空间;动员社会力量,持续推动保护实施,全面构筑全民参与新格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潘安:

广州名城保护在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守护城市历史文化的根与魂”方面卓有成效,形成了立体的、全方位的名城保护框架体系,永庆坊等街区的绣花微改造成为全国的示范案例。《规划》立意深远,特色鲜明,创新区域联动,引领保护与城市发展和谐共赢,让未来充满历史,让历史走向未来。

相关文章:

千年城脉绽新彩 时代蓝图续华章07-22

苏超之火背后:一场“散装江苏”的集体喜剧07-20

打造市民共享的“城市客厅” 四川达州翠屏山片区规划出炉07-14

这些地标即将刷爆深圳人的朋友圈!07-13

洪崖洞景区附近因揽客拍照引发纠纷,重庆渝中区通报07-13

感受中医药文化 丰富暑假生活07-11

寻找河北红山文化璀璨星河07-11

集市是个时空之筐,装下了人间烟火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