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太赫兹、海洋电子信息、深海开发……一批未来产业加速在青“照进现实”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6 08:25:00    

太赫兹、海洋电子信息、深海开发、空天信息等八大赛道持续发力

一批未来产业加速在青“照进现实”

超前布局厚植根基

●在太赫兹领域,青岛青源峰达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太赫兹三维层析成像系统、自动随形太赫兹无损检测系统等多款核心产品,与200多家企事业单位达成深度合作,相关技术已在多个行业实现应用

●在海洋电子信息领域,海舟科技、镭测创芯等企业在海洋数据的“感、传、存、算、用”等环节不断创新,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有力推动了产业进步

●在深海开发领域,青岛拥有省级以上涉海科创平台60余家,驻青高校院所在深海观探测、深海矿产开发、深海生物资源开发领域的有效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首位

●在空天信息领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二期在青主体完工,为航空发动机领域源头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在量子通信领域,中国海洋大学量子信息实验室突破水下单光子通信和量子密码技术,填补量子通信水下应用的空白

……

当全球首艘智能无人集装箱船——“智飞”号下海运行,当国内首艘海上卫星发射船“东方航天港”投入使用,其背后都有青岛博瑞斯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的技术支撑。

当青岛国通量子公司加码推进单光子成像仪、水下通信机等产品研发,并与问天量子、本源量子、鲲腾量子、济南量子研究院、中电信量子集团等建立合作关系,其背后也离不开中国海洋大学量子信息实验室的赋能。

在海洋电子信息和量子信息等“未来”领域,青岛已经率先行动起来。

作为前沿技术驱动的前瞻性产业,未来产业虽大多处于孕育萌发或产业化初期,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在科技飞速发展、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它逐渐成为城市培育新质生产力、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是决定城市未来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当前,青岛正全力构建“10 1”创新型产业体系,其中,“超前发展一批未来产业”被设定为主攻重点产业方向之一。通过印发《青岛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方案(2025—2027年)》,青岛明确优先发展太赫兹、海洋电子信息、深海开发、空天信息、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先进半导体材料、卫星互联网等未来产业,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交叉前沿领域细分赛道。

凭借深厚的科教资源和坚实的产业基础,青岛正着力构建创新引领、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8 X”未来产业创新体系,积极争创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构建特色鲜明的未来产业发展高地。

“与海同行”特色鲜明

深海开发、量子信息、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是青岛市重点培育发展的未来产业,体现着青岛发展未来产业过程中“与海同行”的鲜明特色。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工程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是国内深海采矿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的领军机构。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华军,该研究院充分整合了招商局工业集团、中国海洋大学及各合作单位的优势资源,面向深海开发取得了丰硕成果,持续推动深海资源开发关键技术装备突破——形成了深海采矿商业化开发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方案、完成了国际首次6000米级重载履带式深海作业、研发了国内首套6000米级深海重载作业数字化监测与环境监测系统、研制了9套深海作业模块化样机……

在量子信息领域的前沿性探索也带着鲜明的“蓝色底色”。成立20余年的中国海洋大学量子信息实验室是国内量子科技与海洋科学交叉研究的开拓性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海洋量子技术”,并聚焦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传感及量子成像四大方向,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取得了系列化成果。

例如,在量子通信领域,该团队突破水下单光子通信和量子密码技术,填补量子通信水下应用的空白,可为海洋监测数据传输提供高速安全保障。再如,量子计算方向,解决了量子神经网络“高原贫瘠现象”与经典网络“长期依赖问题”,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IEEE TPAMI》,在基因调控预测、金融时序分析中也展现出显著优势。

在未来产业发展过程中,青岛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同样不乏“蓝色先驱”。博瑞斯是国内唯一同时具备船岸一体化智能系统、动力定位系统全链条研发能力的企业,其产品远销全球50多个国家。现在,博瑞斯正在崂山区打造现代化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生产、装配基地,将填补省内海洋高端装备领域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的空白。

未来已经“照进现实”

在青岛,未来产业已经从创新链迈向产业链,逐步“照进现实”。

科研基础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来自市科技局的统计显示,海洋电子信息领域,青岛有高校、院所、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40余家;深海开发领域,青岛拥有省级以上涉海科创平台60余家,驻青高校院所在深海观探测、深海矿产开发、深海生物资源开发领域的有效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首位。

长期的科研积累不仅沉淀了深厚的理论知识,还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智力保障。如在海洋电子信息领域,海舟科技、镭测创芯等企业的创始人都来自高校,他们基于扎实的科研基础,在海洋数据的“感、传、存、算、用”等环节不断创新,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有力推动了产业进步,充分体现出科研基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核心价值。

重点项目和创新平台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抓手和关键生态,具有重要引领和支撑意义。以空天信息产业为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二期主体完工,为航空发动机领域源头创新提供有力支持。中科星图则发布低空新战略和星图低空云V1.0版本新产品,积极推进与青岛共建低空试验场,开展低空战略合作,不断拓展空天信息产业应用场景,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在卫星互联网领域,依托自然资源部北海局、星网集团实施的山东省“星海互联”科技示范工程,正推动低轨卫星集成性创新,加速卫星通信、导航定位、海洋观探测等产业集聚发展。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太赫兹领域,青岛青源峰达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太赫兹三维层析成像系统、自动随形太赫兹无损检测系统等多款核心产品,与200多家企事业单位达成深度合作,相关技术已在多个行业实现应用。在先进半导体材料领域,青岛瓷兴新材料有限公司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氮化硅粉体生产企业,凭借其高纯度氮化硅粉体制备技术,成为国内唯一通过国际电动汽车产业链认证的供应商,同时也为半导体产业提供了扎实的上游材料支撑。

除这些头部企业外,还有众多萌芽期的企业在未来产业赛道中积极创新。如在类脑智能领域,光电医疗、元思(青岛)科技、登云智上等企业正在蓬勃发展。

政策引领催生“加速度”

面向未来、追逐未来,青岛亮出了清晰路线图。不久前出台的《青岛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方案(2025—2027年)》,就提纲挈领地给出了方向。

科技创新是未来产业的源头活水。要统筹科技智库资源,常态化开展“未来技术预见”,发布前沿技术攻关目录,建立未来产业技术动态清单;每年布局10项以上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及科技示范项目,加快前沿技术突破。要前瞻布局建设一批实验室、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推进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强化颠覆性技术供给。

成果转化是未来产业“从研到用”的关键环节。要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平台、中试平台,提供原理或技术可行性分析等服务,补齐工程化到产业化阶段的缺失环节,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要建立“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孵化”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贯通机制,探索“超前孵化”“组装项目”,打造未来产业专业孵化器。要深化《青岛市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十条措施》,加快建设海洋科技大市场等平台,每年培养技术经纪人30名以上。

企业引育是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底座”。要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人才团队在未来产业领域自主创业,鼓励国有、民营等各类企业积极加强未来产业布局,集聚未来科创企业。要在未来产业细分赛道培育高成长企业以及专精特新、瞪羚、隐形独角兽等企业。要支持高校院所、高新区“一区多园”等建设未来产业园区,打造未来产业创新和孵化高地。

此外,在场景应用方面,要丰富应用场景供给,开发典型示范应用场景并加速推广,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在生态营造方面,要从人才引育、科技金融支持、数据价值挖掘、对外开放合作等角度,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

紧盯前沿领域,加快技术突破,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青岛正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优先发展八大未来产业赛道,加码布局一批未来交叉前沿领域细分赛道,在青岛,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未来产业发展高地正加速崛起。(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相关文章:

太赫兹、海洋电子信息、深海开发……一批未来产业加速在青“照进现实”08-26

山海之城展新姿 传递蔚蓝“和合”声音08-24

砸钱行动告一段落!Meta暂停招聘AI人才08-21

先“飞”一步,探索产业发展新赛道08-18

观想科技成立新公司观想智建,拟发力“人工智能+基建”领域08-13

湖北来凤大力发展藤茶产业08-13

金融业大模型迎来商业化落地关键期08-11

五载粮心路,一部品质史:汾酒第一车间深入新疆奇台!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