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加快新能源汽车全球适应性开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30 07:09:00    

8月26日,阿维塔科技(重庆)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院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联合宣布,启动新能源汽车先进共性技术全球适应性开发及应用战略合作,通过极地环境下的车辆测试及技术验证,共同推动全球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这不仅填补了全球新能源汽车极地测试空白,也将更好地赋能全球用户。

根据规划,此次测试将围绕极寒低温、强风暴雪、极端紫外线等复杂气象环境,构建针对新能源汽车功能适应性、行驶安全性、充电可靠性等多维度、多属性的适应性开发“全球极端气候体系”,全方位提升新能源产品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表现。同时,还将在极寒环境下模拟用户使用典型场景,对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整车控制系统、电驱系统进行功能安全故障注入测试,对极寒条件下关键零部件系统的功能安全进行全方位开发验证等。

汽车使用场景复杂多变,且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对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要求极其严苛。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无论是在“三电”和“双智”关键核心技术,还是产品性能和用户体验,均实现一系列跃升,产业领跑全球。不过,新能源汽车对于恶劣环境抵抗性仍不如燃油车强,特别是寒冷地区,电池性能、热管理受到较大挑战。以南极作为新能源汽车全球适应性开发第一站,从关键核心技术上强化创新,突破新能源汽车对抗极端环境瓶颈,意义重大。

事实上,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出海加快,车辆的全球适应性开发也非常必要。全球市场并非国内市场的简单延伸,而是充满多样性与复杂性。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气候条件、驾驶习惯、充电设施、法律法规,乃至文化偏好上存在显著差异。寒带地区的电池保温需求、热带地区的高温散热挑战、多山国家的动力性能要求、欧洲严格的安全标准……这些差异性构成了新能源汽车出海的隐形门槛。唯有通过针对性、系统性的全球适应性开发,才能将这些挑战转化为市场机遇。

关键核心技术适配是全球适应性开发的基石。电池技术需应对从南、北极圈到撒哈拉沙漠的温度极限考验;电控系统要适应不同海拔、湿度与路况的复杂组合;智能驾驶必须符合目的地国家的交通规则。这要求企业建立全球化的研发体系,收集分析多样环境下的运行数据,开发具有广泛气候适应性的产品平台架构。唯有掌控这些关键核心技术,中国新能源汽车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持续领跑。

产品本土化是打开全球市场的金钥匙。这意味着不仅是硬件的适配,更是对当地用户需求、使用场景与文化特征的深度理解与融合。欧洲消费者注重驾驶体验和环保材料,东南亚市场需要高通过性和抗腐蚀性,北美用户偏好大容量和长续航。车企需要在产品定义、设计语言、智能功能等方面实现精准本土化,打造真正“为当地而生”的车型,而非简单地将国内产品装船出海。

标准法规接轨是全球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国际新能源汽车市场涉及大量技术标准、安全规范、环保要求、数据合规等体系性障碍。中国车企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互认互通,同时建立内部合规体系,确保产品符合全球不同市场的监管要求。俗话说:“四流企业卖产品,三流企业卖技术,二流企业卖品牌,一流企业卖标准。”标准引领者才是行业话语权拥有者和市场主导者,明白这一点在全球化竞争中尤为关键。

加快新能源汽车全球适应性开发,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和品牌,是当前我国车企从“内卷”迈向高质量“出海”的战略抉择,也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这需要车企以全球视野谋划发展,以创新突破技术壁垒,以开放融合当地市场,以品质赢得世界信任。当中国新能源汽车能够从容应对全球各地不同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与环境挑战之时,便是我们跻身世界汽车强国之日。(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忠阳)

相关文章:

新华全媒+08-30

加快新能源汽车全球适应性开发08-30

比亚迪集团发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营收3713亿元,国内纳税总额271亿元08-30

瞰中国|广东广州:夜色下的城市视觉盛宴08-29

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08-29

夏河县荣获“美丽中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县”称号08-29

中国发布丨这场发布会,外交部副部长提及哪吒、悟空、拉布布08-29

外交部:中国为世界和平发展事业作出重要贡献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