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逛田家大集就是逛“非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1 07:43:00    

逛百年大集成城里人的新时尚。 本报记者 徐刚 摄

本报讯 记者王罡 徐刚报道 五元剪头、修火炕、吹糖人、带着露水的瓜果……清晨的阳光刚洒满柏油路,盘锦有百年历史的田家大集入口已排起长队,挂着城区牌照的私家车鱼贯而入,车门打开,走下来的城里人带着期待的笑容,熟练地拎起布袋——乡村大集,如今成了盘锦城里人周末最时髦的“打卡地”。

“走,赶集去!”家人的一声吆喝,总能瞬间唤醒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对于盘锦兴隆台区的刘女士来说,这句简单的话承载着童年最鲜活的片段:“小时候盼赶集就像盼过年,前一晚肯定睡不着,数着兜里的零钱盘算买什么。”如今,她每个周末都会驱车半小时来田家大集,在人潮中挤着挑白菜、茄子,在热气腾腾的小摊前等一碗豆腐脑,“虽然油费比买的菜还贵,但心里那股劲儿舒坦。”

百年田家大集的摊位上,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刚从地里摘下的小白菜还带着露水,老人扯开嗓子吆喝着“新鲜豆角便宜卖”;拐角的糖糕摊前永远排着长队,金黄酥脆的糖糕出锅时蒸腾的热气,混着隔壁豆腐脑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网红绿豆糕摊位前,年轻人举着手机拍摄老师傅翻揉面团的手艺,而老一辈则在认真对比着味道是否和儿时相同。

大集负责人看着日益增长的客流,眼里满是欣慰。他介绍,近两年城里人来得特别多,周末能占客流的六成以上。“城里人热衷赶集,表面是追求新鲜食材,实则是对民俗传统的追忆,在这儿能找到消失的吆喝声、手写的价目牌,这些都是城市里稀缺的‘乡土教材’。”

对于城市上班族而言,赶集更像是一场心灵疗愈。在兴隆台工作的张女士说,平时对着电脑神经紧绷,到了集市听着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整个人都“放空”了,“这种放松感,比泡吧、唱KTV实在多了。”她的感受道出了许多城里人的心声——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乡村集市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纽带。

“如今再逛田家大集,儿时的场景还在——售卖的吆喝没变,黏糕的香气没散,豆腐脑的味道还是记忆里的醇厚,只是当年攥着零钱的小手,如今换成了拎着提包的大手……”盘锦市文化名家、辽河口文化研究会会长杨洪琦介绍,田家大集已有百年历史,是当地重要的民俗文化符号。它不仅承载着商贸往来,还饱含着浓浓的乡情与民俗风情。

如今,田家大集刚刚获评盘锦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过公示期,未来将在传承与保护中继续散发魅力。

相关文章:

逛田家大集就是逛“非遗”09-11

张忠民的故乡情09-02

一女子10天后突然确诊!空调房里别这样做09-01

文化快评|取消剧集上限,绝非鼓励“注水”08-27

果然视频丨山海天主场迎战岚山队,姜子牙带着海沙子面来了08-11

关注刘诗利,不应止于鸡汤叙事07-08

开源公园睡莲绽放引客来 盛夏限定美景等你邂逅07-03

张剑:点亮科技之光 培育创新幼苗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