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五四运动106周年
1919年5月4日
爱国青年们用热血和青春
奏响了近现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最强音
一声声呐喊穿越一个多世纪
至今仍在人们耳边萦绕和回响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图为1919年5月7日上海各界人民二万多人举行国民大会并游行示威。(图源:新华社)
没有人可以永远年轻
但永远有人年轻
在云岭热土上
一群年轻人用脚步丈量理想
用行动诠释担当
他们从城市走向乡村
从课堂深入田间
将青春融入国家发展滚滚洪流

为纪念青年的奉献精神,而被命名的昆明青年路。(开屏新闻资料图)
值此五四青年节之际
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
☟☟
关键词:热爱
桂海潮,保山市施甸县一个农村普通家庭的孩子,通过勤奋努力,在国家培养下,从“农村娃”成了航天科学家。

桂海潮(图源:新华社)
还记得,那是2003年10月15日,施甸中学的校园广播播出一则消息:“航天员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一飞冲天,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闻此,正在就读高二的桂海潮十分振奋,“飞天梦”的种子迅速萌发。
两年后,桂海潮以施甸县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对梦想作了最精彩的回应。
精彩还在继续。桂海潮仅用了9年的时间,就一路攻读完博士学位,继而赴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近20篇SCI学术论文。31岁那年,年轻的他已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博士生导师。
不过,这时的桂海潮依然是在地上仰望星空,“飞天梦”似乎还有一段距离。
2018年5月,我国启动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年少时的“飞天梦”近在咫尺!
经过层层选拔,桂海潮成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中4名载荷专家之一。紧接着,2023年5月30日,桂海潮和航天员乘组同志一起乘坐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桂海潮回母校作报告(开屏新闻资料图)
圆梦太空,桂海潮也成了我国首个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载荷专家。
在云南,像桂海潮一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的梦想在这片热土萌芽、生长,最终走向辽阔天地,从仰望星空的人,成为群星中闪耀的一颗。
关键词:拼搏
2025年4月13日凌晨,在克罗地亚奥斯耶克举行的国际体联体操世界杯奥斯耶克站,代表中国出战的云南昆明籍运动员杨凡予微,在女子高低杠比赛中再次完成由自己名字命名的高难度动作,为中国队拿到一枚宝贵的金牌。

3月22日,冠军中国选手杨凡予微(中)、亚军美国选手克莱尔·皮斯(左)、季军中国选手田倬凡在颁奖仪式上合影。(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3月21日,在土耳其安塔利亚举行的2025年国际体联体操世界杯比赛资格赛首日,20岁的昆明姑娘杨凡予微技惊四座,在女子高低杠项目成套动作中完美地完成了“直体叶格尔空翻转体360度”的高难度动作。由于她是首位在国际体操联合会正式比赛中完成这一动作的运动员,国际体联将该动作命名为“杨凡予微空翻”,并列为G组难度动作,是目前高低杠项目中的最高难度组别。
杨凡予微因此成为中国体操界又一位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动作的运动员,载入世界体操史册,同时这也是云南体操历史上首次有云南运动员的动作被国际体联命名。
杨凡予微的体操生涯始于官渡区六甲中心幼儿园,这所以体育为特色的幼儿园是她的启蒙之地。2008年,刚入园不久的杨凡予微就展现出了过人的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在一次市级幼儿体操比赛中,她被市里的教练员一眼相中,认为她是体操的好苗子。比赛结束后,杨凡予微和20多个孩子一起参加了官渡区组织的集训,虽然训练很艰苦,但杨凡予微坚持了下来。

杨凡予微在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进入小学后,杨凡予微的生活变成了半天上课、半天训练的模式。从2014年省第十四届运动会预决赛共拿下6枚金牌,到2016年包揽云南省体操冠军赛女子甲组跳马、高低杠、全能、平衡木四个第一名,杨凡予微在各级各类体操比赛中斩获佳绩,成了体操界的一颗新星。
今年5月,杨凡予微将代表云南队参加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体操锦标赛,这也将是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体操成年组的资格赛。届时,她将和云南队友一起全力为云南争取决赛资格。
关键词:创新
千百年来,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都为一年生作物,每次收获后必须重新种植。这对农民来说是一项繁重的劳作,并可能导致土壤侵蚀等环境问题。
而云南大学多年生稻团队原创性培育出的多年生稻,种植一次可连续免耕收获3至5年。“多年生,年年生,生生不息”,可以用“割韭菜”形容多年生稻的主要特点。

学生下田归来(谢锐佳 摄)
这一科研成果的背后,有一支了不起的团队。云南大学多年生稻团队共有13人,其中35周岁以下青年占比约为77%。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把课堂搬到田间,把论文写在地头。
多年前,在老师的带领下,一群稚气未脱的大学生来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在勐海县曼拉村租下50亩地作为试验田,从此便在这里扎了根。他们挽起裤腿,在试验田间穿梭,开着拖拉机犁田,驾驶无人机施肥,测量水稻光合叶绿素和水分。
在当地老乡眼中,他们在田间地头里干得、与邻里乡亲们说得、在水田旱地中走得、在繁重劳作后吃得、在茅室棚户里睡得。

师生在做插秧前准备(谢锐佳 摄)
最终,他们成功培育出的多年生稻品种实现了“一次栽种,多次收割”,平均每亩节约6至10个人工,节约了劳动力、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45%~50%。实现了多年生粮食作物育种“从0到1”的突破。
庄稼在生长,青年在成长。季节更替,景色变化,但他们因长期劳作而晒黑的皮肤未曾改变。他们深深地扎根在田间,像研究的多年生稻一样,在土地里获取养分,也在土地里懂得责任与担当。
关键词:温暖
玉溪澄江市路居镇下坝社区张营村二组村民张刚,质朴善良的他,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做了一件不普通的事: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挽救了4条鲜活的生命。

张刚(图源:“文明澄江”微信公众号)
2024年7月22日下午,在路居镇抚仙湖畔情人岛附近,两名儿童意外落水,他们的两位母亲贸然下水营救却因不会游泳被困水中。在危急时刻,正与儿子在湖边玩耍的张刚见状,没有丝毫犹豫冲向湖边,纵身一跃跳入水中,他奋力划动双臂,快速游向落水人员。
张刚先将离岸边较近的两位母亲和12岁小女孩营救上岸。被救母亲告知他湖里还有一人后,尽管体力已严重透支,但张刚仍毫不犹豫再次入水寻找。在潜下两三米处,他睁大眼睛在浑浊的湖水中艰难搜寻,终于发现了8岁小女孩。他一把抱住小女孩,用尽全身力气将其托举回岸边,每一次向上的推举都仿佛耗尽了他所有的力气,但他咬牙坚持着,直到把孩子安全交到母亲手中。
将落水者救上岸后,张刚瘫坐在地,呕吐不止,脸色苍白如纸。他缓了几分钟,确认落水者无恙后才带着孩子悄悄离开现场。

张刚在两次入水救人处散步(图源:玉溪市融媒体中心)
事后,当被问及救人时的想法及是否担心生命危险时,张刚坦诚地说:“肯定有危险,抚仙湖现在水位下降,呈现断崖式水位,往前一步水深可能就十几米……但当时什么也没想,只想着必须去救人,那可是几条鲜活的生命!”
当记者问他,“以后还会救人吗?”1989年9月出生的张刚毫不犹豫地回答:“会,我肯定会。”
关键词:担当
2020年春节,一条因土味“硬核”大喇叭方言喊话火出圈,视频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的点击量已经突破5亿多次,这个“出道”即成功的人就是“曲靖老村长”赵朝鹏。
就这样,赵朝鹏把手机当作新农具,成为新时代的新农人,选择回到家乡、坚守家乡、建设家乡、经营家乡。

“曲靖老村长”赵朝鹏(开屏新闻资料图)
2023年9月,在“曲靖老村长”这个网红IP的引流下,他的家乡——曲靖市沾益区龙华街道清河社区的红瓦房村开园就走红,迅速成为网红村,修建了咖啡店、会客厅、博物馆、奶茶店、民宿以及小吃一条街等,每天来村里消费、体验的游客越来越多,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的路子。
“不是自己一个人带火一个村,其实自己只是红瓦房村227户人家当中的一个村民。”赵朝鹏说,现在的农村大有可为,乡村振兴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有见解的年轻人回到乡村、建设乡村。
与“曲靖老村长”一样,大学毕业后选择返乡的90后董梅华,也举起了手机,将云南的美食一道道端上了屏幕,她就是“滇西小哥”,一位分享乡土气息的博主。

“滇西小哥”董梅华(图源:@滇西小哥)
多年来,她以家乡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由旺镇为大本营,以美食为切入点,创作拍摄了400余条短视频,记录乡村生活、制作特色菜品、展示民俗文化,在海内外收获了4000多万粉丝。
村民们也从刚开始的不理解到今天在手机上经常看到“滇西小哥”的视频,许多村民也尝试记录生活,并且尽可能地帮助“滇西小哥”拍摄,向外界展示家乡,展示如诗如画的云南。
从单纯的拍视频销售土特产到成为美食博主,从一个人探索到带动更多村民共同致富,如今的董梅华已成了众多返乡青年创业的榜样,成了乡村振兴道路上的领跑人。
关键词:奉献
“好不容易走出大山,为什么还要回去?”面对亲友的质疑,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毕业生熊缘笑着回答:“因为走出大山,就是为了有能力回来。”
2023年夏天,当同学们纷纷奔向城市时,熊缘在志愿填报系统里坚定地勾选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目的地是家乡泸水市称杆乡。两年来,她在组织青年活动、整理基层团建资料、接待来访群众、落实产业扶持政策等琐碎工作中,触摸到了基层治理最真实的脉搏。

熊缘(图源:泸水市融媒体中心)
防汛期间,熊缘连夜整理了全乡12个村(社区)的受灾数据,参与应急救援,帮助群众清理道路淤泥;暑期,她为留守儿童开设托管班。当孩子们用歪扭的字迹写下“谢谢小熊老师”时,她红了眼眶并在日记本中郑重写道:“所谓成长,不是成为多厉害的人,而是让需要你的人因为你的存在而多一分希望。”
熊缘的故事,正是云南省发挥西部计划实践育人功能的鲜活注脚。

熊缘在社区居民家入户(图源:泸水市融媒体中心)
为引导志愿者将报国之志转化为志愿岗位实绩,云南省项目办多管齐下,进一步强化服务保障,实行省、州(市)、县三级项目管理,确保志愿者补贴及时发放;推动志愿者参与基层治理创新,建设50个基层治理项目,打造“高校青年帮扶品牌”,通过教育帮扶、志智双扶助力乡村振兴。2024年,还新增1500个地方项目岗位。2025年计划再增2000个,为更多青年提供扎根基层的舞台。
“西部计划对我而言,不是简历上镀金的勋章,而是一场重新认识家乡的社会实践。”熊缘说。如今,她已决心留在称杆乡,继续“用泥土丈量理想”。
热爱、拼搏、创新
温暖、担当、奉献
……
从这一个个青春身影
可以感受到云岭青年
与伟大时代的“双向奔赴”
从这一个个青春脸庞
可以看到未来的模样

开屏新闻资料图
愿云岭青年
如光如炬,一起向未来!
统筹 陈洁
开屏新闻记者 猫恩泊 整理报道
部分内容综合自云南发布、云南网、云南日报-云新闻、昆明日报、云南省体育局、昆滇教育、央视新闻、新华社、“文明澄江”微信公众号等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何丹 杨飏
主编 林舒佳 严云
终审 编委 陈洁
相关文章:
开屏策划|他们是云岭青年的模样05-04
【云新发布】五个关键词推介德宏旅居生活05-01
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召开04-26
【开屏早知道】不是感冒!不是感冒!严重可致死!医生紧急提醒→04-24
泰国梅州大学代表团到访云南民族大学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