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推普“声”动元阳梯田 昆明学院云岭匠“薪”小队走进哈尼村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2 17:58:00    

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丁武超 通讯员李歆 王红彬 张信信)近日,昆明学院云岭匠“薪”推普小队奔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开展为期一周的普通话推广实践活动。小队成员深入哈尼族、彝族聚居的村寨,围绕“一条主线+多维实践”的模式,以语言为纽带传承红色文化、非遗文化,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青春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供图。通讯员段海祺/摄

哈尼梯田所在区域,大部分当地人日常仍以民族语言交流。作为世界上首个以民族命名的梯田遗产,这里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游客,随着旅游业蓬勃发展、游客数量持续增多,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对普通话的需求日益增长。但目前多数村寨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尚不广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与外界的深度沟通。开展推普活动,正是响应国家“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号召,将有针对性地打破沟通壁垒,进一步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互鉴。

活动期间,推普小队走遍元阳新街镇的多依树下寨、哈单普村、阿者科村、攀枝花乡的普朵上寨、牛角寨镇的牛角寨村、南沙镇那里村等地。每到一处,队员们都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唱歌、跳舞、互动游戏等多样化活动,进行沉浸式推普,让村民在轻松氛围中敢说、能用、活用普通话。提升普通话应用能力。围绕聂耳精神展开宣讲,结合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讲述革命先辈用音乐唤醒民族斗志的故事,让红色文化在村寨落地生根。同时,开展语言使用情况问卷调查,详细了解当地群众的语言习惯与学习需求。

供图。通讯员段海祺/摄

在与哈尼族小朋友的互动中,队员们教唱聂耳经典作品《卖报歌》,用旋律串联起红色记忆与童真童趣,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融入孩子们的心田。针对村寨中的非遗文化,推普小队拜访非遗传承人马建昌老师,在宣讲中加入哈尼哈巴等传统艺术元素,让推普过程同时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生动诠释“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陶”声传远,“语”润非遗。22日,推普小队特意深入元阳县南沙镇那里村。在这个傣族聚居的村寨里,普通话正成为连接村民与世界、守护非遗根脉的“桥梁”。

供图。通讯员段海祺/摄

队员们用动画故事帮孩子们爱上普通话,以“方言+普通话”双语模式与村民拉家常、做调研。在宣传哈尼族“哈尼哈巴”时,队员们用普通话讲解傣族陶艺的历史,促进跨民族文化共鸣。村民们说,普通话让“那里陶”走出村寨,也让更多人认识了这门300年技艺的珍贵。

70岁的傣陶传承人李秀芬感受更深切:“以前带翻译,靠手势比划教游客制陶,现在能听得懂普通话,泥条盘筑的门道讲得清,买陶的人也多了。”如今,她的儿女阮桂仙、阮国林都能说简单的普通话,傣陶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供图。通讯员段海祺/摄

如今,借着“推普+农旅”的东风,那里村“傣陶+多肉”产业越做越火。正如村民所言:“普语说得溜,日子更有奔头,老手艺也能传得远。”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是提升沟通效率的手段,更是凝聚民族情感、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路径。推普成员表示,将把此次元阳之行的收获转化为持续行动的动力,继续深入边疆地区,用青年力量架起语言沟通之桥,让红色基因与民族文化在推普实践中不断传承,为乡村振兴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相关文章:

推普“声”动元阳梯田 昆明学院云岭匠“薪”小队走进哈尼村寨08-22

“山东的网友、昆明的妈妈以及我们都在担心你……”08-21

果然视频|三人赶海被困,消防员驾驶橡皮艇紧急救援07-13

集市是个时空之筐,装下了人间烟火07-10

两岸青年七彩云南联谊活动周在昆启动07-08

昆明一批主播,被限流、禁言!07-05

昆明“2025年泰国顶尖品牌展”开幕06-21

城阳站迎首趟省外豪华旅游专列,绘就岛城文旅新图景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