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集市是个时空之筐,装下了人间烟火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0 13:37:00    

作家半夏的新作《在集市》,聚焦各地物产汇聚、无数外地人打卡的云南网红菜市场昆明篆新农贸市场,以博物学爱好者、生物多样性保护志愿者的视角,将物候、食材与民族文化结合起来,揭示菜市场展现的生活特色及背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

1

这些年一直关注着云南的农贸市场,没退休时,下乡采访或去旅游,最喜欢逛的就是当地的农贸市场。得天独厚的是,我退休后的工作室离中国最负盛名的篆新农贸市场很近,步行只需五六分钟。篆新农贸市场因食材种类丰富独异,早已成为到昆明旅游的中外游客的打卡点、中国第一网红农贸市场。

2020年世界生物多样性大会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选定在云南召开,2021年5月开了上半场,下半场改为去加拿大召开。作为生活在昆明的云南人,我一直期盼这会能顺利召开。逛菜街子的时候就常幻想:世界各地的朋友们来到云南、来到昆明,去不了地方上,那去哪里感知云南的生物多样性?最简单的路径就是逛昆明的农贸市场,我可以当志愿者或者给蜂拥而至的记者们当个菜市场向导,云南食材的多样性是云南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旁证啊!

一天,北京大学教授、知名博物学家刘华杰看我在自媒体上分享逛菜市的心得,跟了个帖,建议我写云南菜街子的食材博物志。被点醒了,不谋而合,我接受了刘老师直截了当的建议。事实上我朋友圈的生活流水账“生活的毛边”一直飘着世俗烟火气,随手写的记录文字已有两三百条,我自己也感觉到朋友们对这个“生活的毛边”很有兴趣,常常问这问那,也常会跟帖讨论某种具体食材的吃法,而外省朋友们常常表达的就是对云南的向往和羡慕,这向往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云南美食的强烈好奇。到云南旅游,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诱惑点。

给集市写个博物志的想法雏形有了,这当口商务印书馆编辑熊姣打来电话,她听导师刘华杰提起我可能想做这样一个选题后,第一时间跟我联系,签订了出版合约。这时我是既高兴又忐忑,原本没明确想好写什么,也是打算先休息一两年,给身心松松绑、抛抛荒。身体被基础病纠缠了十来年,写博物志这个想法能否顺利实现?思前想后,决定坚持下去。好在做集市博物志不用再去山地荒野里转了。前些年在野外拍虫、拍野花,屏着呼吸跪着趴着专注于观察,日久天长,虽然很快乐,但绷着的身体、神经还是超出了弹性限度,无法复原了。精力不济也随着年纪增长愈加明显,2019年在广西师大出版社出了《与虫在野》后,腰腿力量再也不能随时让我拎起一根登山杖,背上包便去穿林打叶地在野了。

地州生态菜专卖摊

2

集中观察采访、积累素材开始于2021年七八月份的雨水季,那时正是云南的各种山珍大量上市的时候。天天往菜街子里跑,天天吃野生菌,我甚至幻想着哪一天中一次微毒,感受一下魔幻世界的意识形态。一个写小说的朋友曾生动地描述过他吃见手青后的奇幻经历:饭后头晕,躺在沙发上休息,之后看见手臂上长出一片桃林来,桃花盛开,空气中有七彩的云缕流动飘过……当然中毒只是我的一个荒唐梦。

我承认,在决定开始写这么一本书后,多年的积累和准备有小河淌水并入大江的势能冲动和汹涌澎湃的激情。每天,打开电脑,界面上跳出一个大神来,是一幅漫画,追赶太阳的夸父——奔跑的姿态,头上戴着羽冠,羽毛在风中朝后飘着,耳饰是一条活灵活现的蛇,蛇尾弯曲如钩挂在耳洞里,蛇头扭曲朝下。我喜欢励志的夸父。

有关菜篮子的问题从来都是民生最重要的核心问题,食材的标价跟老百姓的心律、生活的安稳度直接挂钩。菜市场的一丝动静牵一发而动全身,菜价波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温度计,是蝴蝶翅膀在太平洋的这边扇了扇,在太平洋的另一边引起巨风暴的问题。

熙来攘往的集市是人类基本营生的场域(需要说明一点:现代化的超市或电商平台不是《在集市》的观察点),我关注的集市是那种依循古老传统、集中交易农产品的场所。我们去集市干什么?买吃的!民以食为天,吃饱吃好是人类生存于世、安居乐业的基础保障,是人生的基本安全感。到集市里去,用劳动所得的金钱换取食物,与商贩讨价还价,这些日常行为是人类参与的最平凡的社会生活。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日复一日,那些被交易的食物,那些离开山野、离开原产地,依着生命时序节律而来的食物呈现在人们面前,一样样都有它们的传奇。传统饮食文化、民俗在这里得以传承,独特的食材在这里与人相遇,自此关涉维系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选择的未来,人须臾离不开这样的日常。

北宋的《清明上河图》至今还在让学者们不断地用放大镜研究它的旮旮旯旯、方方面面。集市里密织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地方性知识的一张隐形之网,集市形成之初便是人类尝试携带货物走向远方的开端,每一种文化都在迁徙和传播的进程中,饮食文化自然也是这样,社会因之不断进步。

3

人类是社会动物,需要到人气旺的地方凑一凑、走一走,甚至不一定买什么吃什么,有时纯为疏解个人的情绪。只要可以看着那水灵鲜活的各色蔬果,看着屉笼冒出的热气,闻着老面发酵馒头的香味,焦虑郁闷的情绪便可被抚慰,直到消散,而口腹之欲顿生,下一餐的美食出现在大脑的幻想里,人生的幸福满足感油然而生。中国若关停菜市场,那不只是断了商贩的一条生路,它必定会引起人们的深层恐慌,外媒不知道中国国情,也不明白菜市场对普通中国民众意味着什么。他们完全不了解中国菜市场繁荣不衰的秘密。

中国人喜欢存在于城市而又保留着乡街子味道的农贸市场,这是骨血里存着的习惯。农贸市场的乡土味指的是那种外皮还沾带着新鲜泥土的大萝卜、还挂着一点池塘淤泥的藕节;更是蔬果接地气、沐天水、顺四季的生发——春天野生野长的山茅野菜、各种嫩芽花苞,夏秋的山珍蘑菇、崖蜜,冬天适于进补、有药效的草木根茎,可以煨炖一锅热乎乎的肉汤;甚至是南腔北调的各种方言和口音的沟通交流。不论鲜货、干货,这些土特产品都让人感恩天地自然的供养,它们属于某个世居民族独有的种植偏爱。千万年来傣族同胞就热爱种植用作香料的大芫荽、荆芥、香蓼、紫苏、罗勒等,他们不太种植广泛流行于世界的驯化蔬菜,而是依自己民族的口味,种自己喜好的那一口。在这些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绿的都是菜,动的都是肉”是普遍共识,房前屋后转一圈,他们就有了最绿色生态的蔬果。他们将这些蔬果运送到城里的菜市场来卖,既为经营获利,也是传扬和分享饮食文化。

作者在菜街子上

4

近三十年的媒体工作经历以及大学生物专业的那点基础素养外加文学写作训练,使我对地方性知识有一种天然的敏感。地方性是一种方法论的缘起,开创了一种深度描写的显微研究法。地方性知识的寻求是和后现代意识共生的,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发达日益重要起来。现代意识求诸统一和全球化,统一固然带来文明的进步(干净整洁、货物码放齐整的超市自然比拥挤杂乱的乡街子文明),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西方文化的传播,也毁灭了文化的多样性。意识形态的全球化,给世界文化带来了粗暴的单一性,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矫枉现代化及全球化进程中的弊端,后现代的特征之一就是“地方性”——求异。中国古代图书中除了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传奇故事外,本草、农书、食疗类著作颇多,它们与人的日常生活有关,记述了大量可药食两用、做调味料的植物。云南有两多——生物种类多和民族文化多,这两多让云南人过着“王”的生活。云南少数民族很多特有的地方性知识、信仰、传统习俗,很难移植、复制或标准化,离开了云南的山水就会走样。

退休后,我几乎每天都要去篆新农贸市场逛逛。我产生了辨识那些稀罕食材的强烈的求知欲,与商贩们交流时,欣喜地发现从他们那里获得的地方性知识非常宝贵。我知道,在自然条件下,地方性知识将会在一个特定地域文化群体中长期存在,影响着当地人对周边环境的感知和表达,决定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并且代代相传。

古地质时期,由于横断山系的形成过程是逐渐由近东西走向变为近南北走向的,这里的生物逐渐进化出非常特殊的适应性,成为物种的重要基因库。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在此处平行并流,高山大川带来了交通的艰难,地理阻隔让许多地方很少受外来影响,因此保存了许多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和未被破坏的自然景观、物种多样性。云南版图的很大一块便在横断山系的这些皱褶里。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15个独有民族,不同的文化群体赋予的地方性知识,对应着生存发展的不同目标,保持着文化群体的延续性,长此以往也影响了人们的生存、生活方式。一个文化群体享有的地方性知识为该群体成员理解接受,对周遭世界的万物有类似的描述、感知与解释,对生存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差不多相似的把握,对实施具体地方性知识功能的细节也往往一致。文化人类学用语言、民俗学甚或考古学的比较研究,通过各种细节,回溯一个地方的渊源和历史,最终把地方性知识的不同处显微出来,找出了其特殊性和通识性。

举个例子,在云南,很多少数民族都有在重要的传统节日染糯米饭的习俗,为了把糯米饭染成黄色,苗族同胞的办法是用密蒙花,布依族同胞可能是用黄栀子,而傣族同胞可能是用姜黄。给糯米染黄色是“同”,办法各“异”。我一个居住在昆明的汉族人,来了兴趣也想试试染黄糯米,我最终的办法是用密蒙花,因为昆明的山野里密蒙花多而易得。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生态环境,他们的认知和方法有异,存异便是保留地方性知识。去地方做田野调查,是获得众多地方性知识的一种途径。天天逛菜街子后,我发现菜街子简直就是获得地方性知识的一个理想场所,可固定角度也可散点多个角度观察,工作高效,可以较为迅速地作出反应,利于分析、比较和判断。现在,我眼里各种规模的集市,城里的菜市场、地方上的乡街子,归根结底,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博物学融会的一个定点研究单元。不同的食材在这里相逢,各种地方性知识在这里汇集碰撞,同一食材,红河州的彝族同胞叫一种名,换个摊点,昆明近郊的彝族同胞叫另一种名,多开口问两句,他们跟你说的相关知识和故事都不同。而售卖方式的不同让我看见不同的劳动效率:食材是趸买趸卖估堆儿的一口价叫卖,还是标明价格用秤称重量卖?市声喧哗中,看见具体到个人的脾气性格,看见不同民族的风情,看见生活智慧,丰富驳杂的大市场每天让我有收获,有启发。地方性知识是文化的组成部分,置身某文化地域背景中的成员,在时间的长河里形成个性的描述、表达,通过分享、交流,新信息源源不断汇入,特有地方文化自身有所发展,保持着平衡开放的姿态,同时也坚持着传统。在市场买菜时,我在与小商贩简单的交流中努力寻求鲜见的食材,揣摩着他们的心理,他们的语言描述和表达常生动有趣。某天,见一妇女在卖一筐丑桃子,桃子长得怪,断无桃样,皮色青一块白一块,表皮还凹凸不平,以致我瞅一眼就断定它是没长抻展的病桃或者就是风雨打下的落果。那个妇女见我盯了一眼她的桃子,笑眯眯地搭腔:“大姐,尝一个,这是青蛙水蜜桃,吃过你就会找着买!”我接过她递上来的“青蛙水蜜桃”,撕皮一尝,的确不错,立马买了两公斤,桃丑,价喊不高。

从前我与虫玩,如今我在菜街子玩,在野或在市,享受自然和世俗烟火对我的双重抚慰!

果摊

5

伴随农产品大规模集成化的生产,加之环境生态危机甚至人之困境等种种问题侵扰,对农贸集市生态绿色食材的追捧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人们的仰赖毋庸置疑。从起初拍几张图片、记两笔生活的流水账,到摩拳擦掌要写物志,我力求有文化人类学、社会学角度的观照,对此,我进行了可行性判断。为写《与虫在野》,五六年的时间时期在节假日虫出没季,越走越远地抵达陌生野地。如今身体不济,在野能力不足,换种方式接触万物,与那么多药食两用的草木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同在,人生不过转了个场。

饮食男女天天来来去去的篆新农贸市场,现在也成了各种媒体平台和网络主播窜来窜去的地方,他们多半在春天草木尖叫的时刻或者雨水季野生菌冒出地面的魔幻时刻一窝蜂地来,走马观花地旋上一圈,从摊上拿起一种食材对着镜头,把刚从摊主那获得的一点皮毛现蒸热卖出去,甚至以讹传讹地“抖”出去。

最终,无论多么不平凡的人生都要回归柴米油盐,人间烟火治愈、松弛、温暖了整个世界。上天眷顾我,让我可以天天进篆新去逛,去观察、认知那琳琅满目的各种食材,回家查阅、探究、学习,我有了底气,觉得哪怕在别人刨过、薅过的地里,我还大有可为处。

(作者系作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志愿者)

原标题:《集市是个时空之筐,装下了人间烟火》

栏目主编:陆梅 文字编辑:何晶

来源:作者:半夏

相关文章:

集市是个时空之筐,装下了人间烟火07-10

两岸青年七彩云南联谊活动周在昆启动07-08

花超燃起来!云南鲜花足球超级联赛7月12日在楚雄揭幕07-07

美国康州南康中文学校师生代表团访问西安交大07-07

河北秦皇岛:专门法庭助力长城文化保护07-06

猪肉价格上涨07-06

昆明一批主播,被限流、禁言!07-05

泉州市发布20条文化精品路线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