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非遗文化看甘肃(38)丨黄土凝魂 匠心守艺:七旬老人张云中与甘谷脊兽的半世情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9 11:14:00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刘姗 实习生 元翔宇

  在甘谷县新兴镇永安村,院落里常年飘荡着泥土与火焰的味道,那是甘谷脊兽的味道,更是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谷脊兽第四代传承人——张云中用半世纪光阴烧热的文化气息。

  从清末“张大兽”张海的传奇,到如今琉璃映日的脊兽遍布西北,这位近70岁的手艺人,正用双手将泥土捏成岁月的模样,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生生不息。

  甘谷脊兽的传承,是刻在家族基因里的。清光绪年间,永安村人张海以出神入化的脊兽捏制技艺闻名,人称“张大兽”。他将驱邪纳福的祈愿、善恶有报的传说揉进黄土,让冰冷的屋脊有了温度。

  这份手艺如窑火般炽热,代代相传,到张云中已是第四代接力。

  “祖辈四代都是‘泥巴匠’,自清末传承至今已有130多年。”从小在窑边打转的张云中,看惯了父辈踩泥、捏塑、烧窑的全过程。黄土的黏性、火焰的温度、刀具的触感,早已成为他的生活。仅用3年,他便掌握从选土到烧制的整套技艺,独立完成第一件作品时,他拥有了最珍贵的“成人礼”。

  传承从不是简单复制。早年甘谷脊兽多为青灰色,朴素庄重。1984年,张云中等人走遍多地,将河南琉璃挂釉技术引入甘谷,让脊兽披上了“彩色外衣”。

  琉璃光泽让龙首更威严、凤羽更华美,技艺由此焕发新生。“守艺不是守旧,老祖宗的智慧要传承,新时代的技术也要借鉴。”文化的生命力正源于传统与创新的碰撞。

  如今,张云中的作品遍布西北名山寺院、旅游景区。兰州白云观的所有脊兽都是他做的,花一年多时间才完成,每一件脊兽的龙首昂扬、莲花绽放,都是坚守的见证。

  走进张云中的作坊,阳光洒在脊兽泥坯上,他正用刻刀修整龙角弧度,刀刃与泥土相触的沙沙声,像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一件作品从选土到烧制要两个月。”他放下刻刀说:“选土不能有石子,要掺白土增黏;泡土、踩泥、捏塑、晾晒、烧制,哪一步都不能含糊。”

  张云中这双手与泥土“亲密交流”了近50年,指关节因常年用力略显粗大,却能在捏塑时展现惊人细腻:龙鳞的层次、凤羽的飘逸、莲花的绽放。

  “脊兽是‘捏活’,练的是动功夫。”张云中说,比起砖雕的“刻活”,捏活更需动态和立体感。

  辛苦与寂寞是手艺的底色。烧窑时需彻夜守在窑边盯火候,阴雨天要抢收泥坯、防止雨水泡坏。

  张云中总说:“慢工出细活,耐不住性子,捏不出灵气。”如今虽有新设备辅助和泥、烧窑,但捏塑、雕刻等核心工序,他仍坚持手工。

  那些刻刀、模具陪伴他走过无数日夜,在泥土上刻下的不仅是纹样,更是对传统的敬畏。

  脊兽身上藏着中国古建筑的文化密码。最初,脊兽只是为保护屋脊而设计的一个建筑构件,后来逐渐被美化成各种动物形象;再后来演变为等级秩序的象征,官宦用龙虎,百姓饰花鸟;而在张云中眼中,脊兽如今是“有灵性的守护者”。

  他的作品里,二龙戏珠藏着风调雨顺的祈愿,孔雀戏牡丹透着生活美满的向往,它们不再是简单装饰,而是活着的文化符号。

  “从前‘传男不传女’的独门绝技,现在是愿学必教。”张云中的作坊里常有村民请教,他从不藏私,手把手教选土诀窍、捏塑力道。

  在他带动下,甘谷脊兽早已不是“张家独苗”,而是滋养一方的富民产业。道路两旁作坊鳞次栉比,泥土清香与琉璃光泽交织成乡村振兴画卷。

  夕阳西下,窑火渐起。张云中站在窑边,身影被火光拉长,像一尊守护传统文化的“脊兽”。这位老艺人用半世纪书写的,不仅是个人传记,更是非遗传承的完美答卷。

相关文章:

瞰中国|广东广州:夜色下的城市视觉盛宴08-29

非遗文化看甘肃(38)丨黄土凝魂 匠心守艺:七旬老人张云中与甘谷脊兽的半世情缘08-29

只有美团受伤的世界达成了08-26

八折开票!「最长的电影」沉浸式烛光音乐会,首首都是你的青春BGM08-22

2025年“礼遇吉林”吉林省非遗市集解锁非遗与旅游融合新体验08-18

花30元去“假装上班”的人:接受“假装面试”,时长996,久了就成真工作了08-16

勐海县举办第四届“勐海英才”茶业职业技能竞赛08-11

被指因情商低再次“塌房”,女星李小冉回应:我就是情商好低,我的人生怎么走我自己说了算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