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网
【观点摘要】
品牌建设是促消费、扩内需的有力抓手,也是提振消费特别是提升消费品质的重要内容。
我国品牌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从点的推进到系统谋划、从量的增长到量质齐升,从国内为主到全球布局的重大跨越。
中国品牌产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广受全球消费者的青睐,很重要的原因是用中华优秀文化涵养品牌、提升品牌、赋能品牌。
大国重器持续“上新”,国货潮牌广受青睐,品牌出海步履坚实……许多人不禁发问:从跟跑到领跑,中国品牌高质量发展步履坚实,动力从何而来?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员洪群联做客《中国经济微观察·专家谈》栏目表示,经过十多年发展,在“三个转变”重要指示指引下,我国品牌建设实现从点的推进到系统谋划、从量的增长到量质齐升、从国内为主到全球布局的重大跨越,成绩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顶层设计和工作机制形成新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制定了《关于新时代推进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系统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推进品牌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各部门各地方把品牌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持续健全工作机制,不断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创新推进举措,为品牌建设工作开拓新局面。
二是品牌竞争力影响力实现新突破。优秀品牌不断涌现,我国入围《全球品牌价值500强》榜单的品牌数量和价值持续增长,专利商标申请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2024年地理标志产品直接年产值超过9600亿元。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纺织服装、建筑工程等领域出现众多全球知名品牌,“中国高铁”“中国装备”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中国新名片。一批质量过硬、设计精致、服务优质、价格公道的中国品牌产品,得到全球消费者的广泛青睐。
三是品牌建设社会环境迎来新气象。企业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品牌建设的主动性进一步提升。持续加强品牌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为品牌发展保驾护航。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完善质量基础设施,品牌建设质量基础不断夯实。可以说,我国已经形成了企业奋力创建品牌、政府积极支持品牌、消费者自觉关爱品牌的良好局面。
取得这些成绩并非偶然,背后有哪些关键支撑?
洪群联表示,品牌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是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结合点,承载着人民群众、千家万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好的品牌可以创造需求、激发消费和引领发展潮流。
品牌建设又该如何顺应消费趋势进一步发展?
洪群联分析称,当前,我国正在向高收入经济体国家行列迈进,居民消费结构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升级,消费特征呈现个性化、多样化趋势,消费者更加注重品质生活、讲究品牌消费,质量和品牌成为人民畅享高品质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
对此,他建议,一方面,要从供给侧入手,着力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创新产品设计,优化工艺流程,创造更多高、新、优、特产品,通过加强品牌建设优化供给体系、丰富产品供给结构,形成一批质量卓越、广受消费者喜爱的品牌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要从需求侧入手,打好扩大品牌消费“组合拳”,树立自主品牌消费信心,引导消费者认可、信任优质品牌,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让更多个性化、智能化、体验化和品质化的消费需求得到充分释放和更好满足。
当目光转向国际市场,中国品牌出海过程中,又该如何平衡本土化与文化特色输出?洪群联认为,中国品牌能在国际市场脱颖而出,关键在于用中华优秀文化涵养赋能,既提升了辨识度,也肩负起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责任,助力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对此,洪群联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挖掘传统文化与品牌建设、现代消费的结合点,将传统元素融入设计,推动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二是把握国潮机遇,推动老字号创新,培育年轻品牌,走品牌差异化发展道路;三是积极扩大开放,通过国际合作提升竞争力。搭建宣传展示平台,借助国际投资、展会等渠道讲好品牌故事,树立中国品牌良好形象。
相关文章:
新加坡籍艺人李凯馨陷辱华风波,待播剧《赴山海》或受波及05-10
提振消费正当时——中国品牌迈向量质齐升05-10
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四川)数字产业(人工智能、新型显示和软件)专题对接活动举行 曹立军出席活动并致辞05-10
游得丰富,购得便捷 中国“圈粉”入境游客05-09
易方达基金:以投资者为本,探索优化主动权益类基金收费机制,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05-09
黄浦江畔, 与“青字号”的绿色之约05-09
消息指艺人郑敬基表弟夫妇被国安处带走调查05-08